戈谢病

戈谢病

概述: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又称脑苷脂沉积病(cerebrosidosis或cerebroside lipoidosis)、戈谢脾肿大、神经病变性急性戈谢综合征、脑苷脂网状内皮细胞病、家族性脾性贫血(familial splenic anemia)、葡萄糖脑酰胺沉积病(glucosylceramide lipoidosis)等,是一种家族性糖脂代谢性疾病。该症于1882年首先由Gaucher报告,其临床特点是肝脾肿大、骨痛,Ⅱ、Ⅲ型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戈谢细胞是本症的特征。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本病临床较为少见,尚未查到相关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本病不同类型起病年龄不同。

病因

病因:脑苷脂沉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定位于1q21,是由于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先天性缺乏,致使葡萄糖脑苷脂(glucocerebroside)不能水解而在网状内皮系统大量沉积,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发生于年长儿,可一家子女数人患病,为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中主要累及脾脏的一种疾病。目前证实由于β-葡萄糖苷脂酶遗传性缺乏所致,使葡萄糖脑苷脂蓄积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而造成肝脾肿大,骨骼受累和神经系统症状。葡萄糖脑苷脂是一种糖脂,溶于水,是由长链的氨基乙醇神经鞘氨醇和长链的脂肪酸在C2的部位相连,此种化合物称为N-酰基鞘氨醇,1个分子的葡萄糖由β-糖苷链接于鞘氨醇的C1部位而合成。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脑苷脂经β-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和N-酰基鞘氨醇,由于β-葡萄糖苷酶缺乏,则葡萄糖脑苷脂蓄积。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本病依据起病年龄不同可区分为婴儿型、成年型和少年神经型。
    1.成年型  占本病的80%,起病隐匿。无特殊原因的脾脏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病理性骨折为其常见的表现形式。病程进展不一,几乎均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表现面色苍白、肝脾肿大;严重者有出血倾向,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肝功损害和继发感染等可导致死亡。预后决定于病程进展的速度。部分病人可活至60岁左右。
    2.婴儿型  约占本病的20%,多为急性(6个月之内)和亚急性(12个月之内)起病,早期表现肝脾肿大(3个月之内),渐出现咳嗽、表情淡漠、发育停滞等症状。6个月以后渐出现头过度后伸、眼肌麻痹、喉痉挛、吞咽困难、牙关紧闭、惊厥、四肢肌张力增高。晚期出现斜视,因颈过伸,而口角向两侧牵拉;因肝脾肿大而腹部膨隆;肢体痉挛性屈曲。多数患儿于3岁前死于呼吸道感染或全身衰竭。
    3.少年神经型  极为罕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发育迟钝,智能减退,眼球运动不灵,肢体多动,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或伴癫痫发作。体格检查可见肝、脾大。脑电图检查提示异常脑电图。

并发症

并发症:常合并感染和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气管吸入和慢性支气管肺炎。常合并股骨颈骨折与脊柱压缩性骨折。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全身肌肉萎缩,行走困难,语言障碍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显著减少,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
    2.血生化检查  凝血因子减低,尤其是Ⅸ因子缺乏较常见,肝功能受损;血清酸性磷酸酶的增加,可协助诊断。
    3.骨髓检查  可发现特异的戈谢细胞,三系明显减少。
    4.活检  采取脾、肝或淋巴结活体组织,寻找特异的戈谢细胞,为本病所特有的诊断依据。测定脾脏组织中的葡萄糖脑苷脂,含量增高者可明确诊断。测定脾(肝)组织或血液白细胞中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力,亦可确定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骨骼X线检查  可见髓腔增宽、普遍性骨质疏松,并可见局限性骨质破坏,典型所见是股骨远端膨大,有如烧瓶样,常合并股骨颈骨折与脊柱压缩性骨折。
    2.X线胸片  可见肺内浸润性病变。
    3.脑电图检查  可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即有广泛的异常慢波等波型,提示神经系统有浸润,有助于及早鉴别成人型与少年型。

诊断

诊断:病因不明的脾大儿童和不明原因的成年人病理性骨折均应想到本病之可能。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增高;骨髓中发现大量Gaucher细胞;骨骼X线片提示典型Gaucher细胞侵蚀性变,以及白细胞或经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葡萄糖苷酶活力降低等,当可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三型临床鉴别诊断:
    1.Ⅱ型(婴儿型)  以神经系统症状及发育迟缓为主,显示极度消瘦,浅表淋巴结普遍肿大,肝脾均肿大,病程显著恶化。
    2.Ⅲ型(少年型)  在病的早期仅为脾肿大,以后除脾肿大外,多有苍白,皮肤特异性色素沉着,病程缓慢及家族史等可疑及本病。
    3.Ⅰ型(成年型)  起病可早自婴儿期,亦可迟至几十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久病可有肢体疼痛及色素沉着,无神经症状。
    依据实验室检查可与其他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鉴别。

治疗

治疗:
    1.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对症治疗
    (1)贫血者少量多次输新鲜血。
    (2)四肢痉挛性屈曲者可给予减低肌张力的药物,如苯海索(安坦)等。
    (3)有肺部感染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3.手术治疗脾功能亢进者可作脾切除。

预后

预后:本病征预后与型别关系很大,Ⅱ型多在发病1年内死于继发呼吸道感染,少数可存活至2年以上,Ⅲ型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后,体质逐渐消耗,并有运动障碍,多死于反复发作的继发感染。Ⅰ型进展缓慢,脾切除后可存活至正常人的年龄,智能完全正常,Ⅰ型发病较早的,多死于肺或肝功能障碍、出血或败血症

预防

预防:进行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